“模都”上海加码具身智能。
8月6日,《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公布,其主要目标提出,到2027年,实现具身模型、具身语料等方面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实现百家行业骨干企业集聚、百大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与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广,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具身智能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其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及与环境动态交互能力的技术范式。“科普中国”此前一篇文章指出,具身智能更加灵活,具有适应环境解决复杂任务的潜力,要想让机器人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并走进千家万户,需要发展具身智能。今年3月,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人工智能也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今年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5.1%,全市工业生产增速加快,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
《方案》提出,坚持模型驱动,强化智脑赋能,加快构建具身智能全链条技术自主创新体系,重点支持感知决策、运动控制、具身语料、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30%且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
面向具身智能发展共性需求,《方案》还提出,整合上海全市资源,建设算力、实训场、中试、投资、租赁五大平台,夯实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底座。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50%且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
在应用方面,《方案》提出,立足上海行业优势,以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领域为牵引,开展场景征集与任务揭榜,探索具身智能应用新业态,对产业创新融合示范应用项目,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20%且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
上海市经信委的相关解读稿指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统筹布局,群链协同,构建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方案》也提出,加强上海全市统筹布局,发挥群链集聚效应,加快开发具身智能终端产品,推动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做优做强优质企业,培育创新产业链,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协同发展。聚焦开源创新、标准研制、安全伦理、人才引育和开放合作,进一步完善具身智能产业配套与创新发展生态。
《方案》如何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能力提升?
上海市经信委的相关解读稿指出,一是推动核心零部件研制,如人形机器人需要规模化量产,需要提升精密的电机、减速器、行星滚珠丝杠、灵巧手、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能力,加快自主研发的算力芯片,核心主板研发和性能提升。二是打造热销终端产品,通过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推进终端产品的量产化进程。三是招引一批优质企业,对销售和租赁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企业按规定提供奖励。四是构建产业集群,以张江为核心承载区,加强市区联动和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形成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公开报道显示,浦东是上海重点布局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集聚区,其中,张江集聚了国地中心、智元、傅利叶、开普勒、蚂蚁灵波、绿的谐波等具身智能产业链企业70多家,其中整机上下游企业50多家,覆盖约60%的产业链环节。
南方+记者 张晋 朱红鲜
中国股票配资网网,网配查,无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