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一位文盲将军的传奇人生
王平是蜀汉时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他虽出身行伍,识字不过十个,却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据陈寿记载,王平虽不能书写,却能口授文书,条理分明;虽不识字,却能听懂《史记》《汉书》等史籍,并能准确把握其中要义。他为人严谨,言行有度,从不轻佻戏谑。然而性格上有些多疑自卑,这也成为他的一大缺点。
在蜀汉历史上,人们常会想起马谡的悲剧,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马谡被杀后,一个文盲将领的崛起。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王平,在诸葛亮去世十六年后,挽救了蜀汉的危局。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蜀汉中期。公元222年,为报关羽之仇,刘备倾全国之兵伐吴,却在夷陵遭遇陆逊火攻,惨败而归。退守白帝城后,刘备于223年春病危,召诸葛亮等人托付后事。临终前,刘备语重心长地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番推心置腹的嘱托让诸葛亮深受感动,从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展开剩余67%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诸葛亮于228年发动第一次北伐。他采用声东击西之策,明面上派赵云、邓芝佯攻斜谷,实则亲率主力出祁山。由于魏国毫无防备,蜀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占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战局一片大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魏明帝急调五万大军,派曹真、张郃驰援。街亭成为双方必争之地。诸葛亮因缺乏得力将领,不得已派马谡驻守。这位纸上谈兵的谋士不顾众人劝阻,执意将营地设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张郃抓住这一致命失误,切断蜀军粮道水源,待其饥渴难耐时发动总攻,大败蜀军。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北伐大业,就这样因一人之失功亏一篑,只得黯然退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处死军事天才马谡,提拔文盲将领王平。
马谡自幼聪慧过人,十六七岁便追随刘备,深得诸葛亮器重。南征时他提出的攻心为上策略大获成功,被视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但刘备临终前曾告诫: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未加重视。街亭之败后,为整肃军纪,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这不仅因为马谡的失误导致北伐失败,更因若不严惩心腹爱将,日后难以服众。
就在马谡殒命之时,王平的机遇来了。这个出身贫寒的将领几乎目不识丁,全凭实战经验积累军事才能。街亭之战中,他力劝马谡不要上山扎营,却因不善言辞未能说服对方。当马谡军陷入绝境时,王平率部拼死救援,虽因寡不敌众未能成功,但其胆识已显露无遗。
诸葛亮慧眼识珠,力排众议重用王平。在随后的北伐中,王平屡建奇功。诸葛亮去世后十六年,魏国大举攻蜀。当众人主张弃守阳平关时,唯有王平坚持死守,最终等来援军化解危机。若无当年诸葛亮破格提拔,蜀汉可能就此灭亡。这段历史印证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古训——诸葛亮的一个决定,在其身后挽救了国家危亡,延续了蜀汉十余年国祚。
发布于:天津市中国股票配资网网,网配查,无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