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渴望理解“生活”,我们深入其中,在一日三餐、晨昏交替之间,去体验,去调整,去拥抱,去再次发现“生活”。在这里,书评君特别寻找了一些和自然、四季、生活有关的图书,以期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参照,帮助我们打开内心,找到各自的“生活之道”。
整理 | 何安安
立秋已至,酷暑的炎热却还没有丝毫消退的痕迹。放眼望去,身边的亲属友人,要么正在旅途之中,要么刚刚结束那场期盼已久的远游。一滴不期而至的雨露,一朵道旁点缀的野花,一次在暮鼓晨钟间格外清晰的呼吸和心跳……在这一刻,生活和我们,距离如此之近。
对于更多人而言,旅行已经不再是一次打卡,不再是一场地理坐标的大迁移,而成了重新校准“生活”的罗盘,成了重启我们与自己,与自然对话的契机。真正的生活应该往何处寻找?我们又是否只有旅游这一种暂离“日常”的方式?
《瓦尔登湖》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开垦了一块土地,亲手播种、照料豆子。他细致观察一场蚂蚁之间的“战争”,他日复一日地观察、记录湖水的变化,测量冰层的厚度、水温的细微差异。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让梭罗感受到——“生活本身那甜美醉人的蜜。”
而在《那些动物教我的事》中,张瑜没有选择遁入荒野,而是耐心地观察我们身边的野生动物:在晨光熹微时蹲守一片杂草丛,在深夜举着手电追踪刺猬的足迹,正如他所言,“自然观察能以最慵懒的方式收获最多样的快乐。”是的,那些日常中匆匆踏过的,散落其间的美好,正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海街日记》(2015)剧照。
抬起头环顾四周,开始寻找
《林中足迹:森林与河岸的秘密生活》
作者:[英国]约翰·利斯特-凯
译者:邱墨楠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5年8月
“黎明像盗贼一般偷偷摸摸地到来。林鸮似一片落叶,悄无声息地飘到了墙帽石上。它向四处张望了几秒钟,用那双适应黑暗的眼珠注视着我,满脸不快地怒瞪了我一眼,然后腾空而起,跃进清晨的天空,如幽灵般消失在树林间,就好像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样。”这本书有关于伶鼬、狗獾、松貂、水獭的秘密生活。书中,转眼就消失不见的栗子壳,清晨草坪上的树根,倏然闪现于手电筒光束中的眼睛……这些留在森林里的种种细小的线索,无不牵动着博物学家约翰·利斯特-凯的心。
在苏格兰高地上,他常常追寻着这些不常见的野生动物的踪迹,并以无限的耐心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下一场场精彩的自然好戏:让人眼花缭乱、充满激情的伶鼬,上下嗅探、又抓又挠的狗獾,有着独特步态的松貂,游泳时会吐出一串串气泡的水獭。在他的笔下,诗意与野性交织,森林与河岸的秘密次第向我们敞开,自然永恒不变的美激荡着我们的心灵。
《花园生活美学》
作者:蔡丸子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5年5月
立春时用蜡梅枝条插出清供雅趣,谷雨时节播种育苗,芒种日分享青梅煮酒的诗意,霜降后修剪藤蔓,冬至制作柑橘花环;春日的玫瑰戚风、盛夏的薄荷莫吉托、金秋的桂花南瓜冻、冬季的花果茶;黑塞《园圃之乐》的哲思、狄金森《亲爱的三月》的活泼、桂冠诗人华兹华斯《水仙》的浪漫……
在作者看来,花荣草枯,日升月落,在不同的时光里,身边总会有花草的陪伴。书中还针对都市空间限制,提供了“公寓写字楼友好型”解决方案,在书桌、窗台的方寸之间打造闪光的自然角落。推荐多肉组合、水培香草、苔藓生态瓶等低维护植物,分享“套盆保水法”“落叶简易堆肥”等省时省力的科学养护技巧。正如作者所言,再小的空间,也能打造私人花园。
《到深海去》
作者:[美]赖利·布莱克
译者:卢静
版本: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6月
地球上超过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面以下绝大部分都是漆黑一片的人迹罕至之地,这里生活着哪些古老、复杂又迷人的生命?隐藏着哪些地球历史的精彩记录?
书中,世界知名古生物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带领我们潜入深海、跨越时间,揭示这片有待探索的独特栖息地是如何形成的,发现其中栖居的生命以及它们演化的奥秘。其中,近200 张精彩影像,涉及海洋生物、深海环境以及珍贵的海洋化石。有些生物在几个世纪前便被命名,但直到最近才取得重大研究突破;还有一些是新发现的物种,它们颠覆了科学家们之前的假设。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和生命的认识。海洋的奥秘不止于此,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我被行走治愈了》
作者:[英]安娜贝尔·斯特里茨
译者:章勇
版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3月
想暂时逃离生活的琐碎羁绊,从时刻都紧绷的身心状态中脱离出来?行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种慢节奏的、随意的、沉浸式的活动,正是摆脱内耗、治愈自己的绝佳方式。
雪中漫步、乘风登山、跳舞式行走、冥想行走、逆向行走……通过尝试不同的行走方式,在不同的天气条件、时间、路线和地点行走,我们会不断发现一些新奇和意想不到的事物,甚至领悟到些什么,作者将带我们真切感受路途中的阳光、土壤、冰雪、声音、气味等因素神奇的治愈力量。显然,该书的每一章都是一次新的步行尝试。
《怎样观察一只鸟》
作者:[美]克莱尔·沃克·莱斯利
译者:张率
版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2月
在被人造物包围的现代生活中,观察鸟儿可能是我们同自然保持联系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你只需在忙碌的间隙抬起头环顾四周,开始寻找一只鸟……
这是一本由《我的自然笔记》作者、博物学家、自然插画家克莱尔·沃克·莱斯利撰写和绘制的生动有趣的视觉系行动指南,意在带领读者从零基础开启观鸟之旅。书中,莱斯利用标志性的自然笔记插画向读者展示了识别鸟类的关键线索,从喙和爪子的形状,到羽毛的颜色、飞行模式和行为特征等。她给出简单的提示,鼓励读者仔细观察:鸟儿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如何移动或进食?她还教读者怎样画鸟,怎样选择设备。她告诉读者,观鸟这件事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可以在喂食器旁、公园、郊外、自然保护区,也可以在等红绿灯的街口和人来人往的停车场。
发现这世界上的收获和困惑
《两个普通女人的十年通信》
作者:仙人球爱水污士奇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年7月
两个晚熟的人在文字世界中相互安慰,用这种方式记录下了共同的十年。这十年,是现实主义的十年。她们经历了毕业求职、考编、生子、转行、搬迁……以及,共同变老。书中,两个无限接近灵魂伴侣的普通女人,在充实又悠长的求学生涯遇到了彼此,还莫名给对方加了一层维持十多年都没有碎的滤镜。毕业之后,一个生活在小县城,一个求职在大都市,却意外发现这世界上的收获和困惑真的大同小异。
在二人看来,人不能拥有时间,同时还明白它当下的意义和解法,“只因为无法拥有的同时还失去,愚钝的我们无法清晰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在迅速的更迭中,我们只得继续走,甚至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探讨这些拥有或失去的意义,幸而我们留下了这些文字。人生洪流里,能为自己静立一秒,看看过去,看看自己,也是有意义的。”
《人生拒绝清单》
作者:[日]pha
译者:程俐
版本:博集天卷丨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5年2月
整理出什么不是“必须做”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人生。当今世上充斥着无数“必做之事”。不管是看电视、上网还是逛书店,到处都是“不这么做就糟了”的言论。
一个原因是“信息泛滥”。在当今社会,活着就逃不掉被大量信息所污染。很多人都会在媒体上持续传递这样的信息,诸如“想要幸福,就应该这样活”“我就是这样成功的”。作者认为,这些观点都很正确,发表这些言论的人也都是真的对此深信不疑。可是,作为一名听众,是不可能把这么多人说的所有信息都付诸实施的。所以,我们自己必须对信息进行删选。而另一个原因是“这样能赚钱”。在作者看来,99%的所谓“必做之事”,其实都是“可以不做”的。书中,作者逐一探讨了世间所谓的“必做之事”,希望可以让我们明白,“哦,原来这些事都是可以不做的,人生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为了摆脱每天被什么事缠身的生活方式,作者希望,我们可以把盘踞在心中的“必须做”整理出来。
《格外的活法》
作者:[日]吉井忍
版本:新经典丨文汇出版社
2025年2月
“路变窄了,但还可以走。”在极致追求效率的社会,总会有人站在时代前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写出激发人心的励志故事。但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种人,她/他会让你叹赏:对于自己的人生,竟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人早上起床在东京街头回收垃圾,晚上在剧场讲段子引得众人发笑,“世上没有所谓的垃圾,但一旦扔掉,它就变成垃圾了。”有人离开日本面积最大的书店,在南方小岛开了家日本面积最小的旧书店,发现“一旦离开公司职员身份,我真的就一个人了”。有人19年盖一栋楼,从自己动手浇灌混凝土开始,在只鼓励人成为“消费者”的社会当一个“创造者”……
跳出胜负束缚之后的路,该怎么走?为了完成这本书,作家吉井忍走入日本的大街小巷,历时七年,采访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探访12种主流秩序外的格外活法,书写普通人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挣扎、笨拙、退却后又迈进的日常。
《如何在(几乎)任何情况下活下去:特种兵式生存指南》
作者:[英]奥利·奥勒顿
译者:刘健辉
版本:未读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6月
突发山火、城市水灾、户外雪崩,如何避险?被蛇咬伤、歹徒袭击、路遇恶犬、遭人绑架、校园霸凌,如何应对?亲人离世、失去工作,怎样挺过难关?又或者,如何制服熊、鳄鱼和美洲狮?如何击退路怒司机?如何在火山爆发、生化危机、核打击中幸存?
从生存心态与思维,到搭建庇护所、急救处理、定位等基本技能,再到不同气候与地形、不同事件与情境下的实操演练,前特种兵兼生存专家奥利·奥勒顿在书中讲述了他在各种极端情况下学到的所有专业求生经验、知识、心态和技能——显然,这是作者写给我们的一本面向现代日常生活真实危机的生存手册。
器物是人们无声的忠实陪伴
《江南器物志》
作者:徐风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5年7月
物质即记忆,一物一世界,通过这些与器物相关的风华、执念、恩德、慈悲,徐风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情义,一个地方的灵魂,以及那些至今难以释怀的心痛与欢悦。在器物的绵延意象中,作品不仅复原了江南传统生活,也让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得到了丰盈的折射,最终指向器物背后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与生活美学,“在庸常的日子里游弋,我发现器物是人们无声的忠实陪伴,它储存过往,冷观当今。假若有心观照,隐约的包浆里,有对人世恬淡的回馈,也有对人们过日子诚意的褒奖。”
从龙骨水车到犁耙锄钎,从碗碟盘盏到鼎龕鬲匜,作者在温习稻饭羹鱼里的古老器具之余,挖掘出其中的历史、文化、掌故、情感,想象着器物背后的人与中国文化精神,讲述了江南太湖西岸一座代表性的古镇百余年来的器物生活和文化道场,书写南方温润又激烈的山水间那些人与物,器与神。书中,作者以江南“器隐镇”为背景,分别从科举、稼穑、节庆、风俗、嫁娶、餐饮、庭院、家具、服饰、舟车、礼品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写民间器物的起始、传承、流变,写器物背后的文化特质与文明菁要,写中国文化在江南土壤中的落地与生发演变,用十个故事单元切入古镇民生的方方面面。
《美好东西说明书》
作者:王立
版本:启笛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5月
从物资匮乏到日益丰富,时代浪潮滚滚向前,身为见证者的“80后”,记忆里藏着无数往昔的珍贵碎片。书中,作者王立以独特的老式黑白文字说明书结合精美插画,将饼干盒、搪瓷杯、老式缝纫机等超300种物件一一呈现。
这些物件不只是旧物,更是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串联起“80后”从懵懂孩童到背井离乡的漫长岁月。翻开书页,“80后”能从中重温儿时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唤醒沉睡在心底的集体记忆,在那些熟悉的物件中,找到被时光尘封的温暖,疲惫的心灵也能在这场怀旧之旅中得到休憩与治愈。
《旧物录:85个消亡之物的故事》
作者:[英]芭芭拉·彭纳 等
译者:丁宇岚
版本: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5年2月
我们生活在一个产品层出不穷、不断更新迭代的时代,物质的空前丰富也伴随着物欲和进步叙事引起的浮躁与焦虑。柯达胶卷、宝丽来相机、电传打字电报机、斗拱、协和式飞机……技术和设计的发展并不总是按部就班的线性进步,而是走走停停、迂回曲折、跳跃式前进,有时候又卷土重来。在这样颠倒迂回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实用——而不是单纯的“创新”和“进步”——具有更核心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更能够帮助我们抚平自己内心被消费裹挟的挣扎。
把目光从“人类”转向“物品”,从“新科技”转向“消亡之物”,从旧物的角度来反观人类的社会与历史,我们将会认识到一种不同于“进步”“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的认定逻辑,帮助我们从快节奏、高强度、高密度的当代生活中抽身出来,也看见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我想记得的小事:蜻蜓、梅子酒、风和长长的街道》
作者:李宁静
版本:铸刻文化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年11月
“我有些想说的话,也有些想记下的事,因为喜欢画漫画,它们就变成了这些画出来的故事。我想画开心的事,痛苦的事,一时半会儿搞不懂的事;想画身边的人,回忆中的人,只是短暂遇见的人;想画独自走过的路,稍纵即逝的云,无法折返的光阴。”童年的公主裙,无所事事的暑假,长长的路和变得遥远的故乡……这本漫画集里的故事,全部源自女生“小李”真实的成长经历,翻开它,就像坐上了时光机,看到昨天的自己。原来,我们拥有如此相似的回忆,原来那些细碎的日常和转瞬即逝的瞬间,那些一不小心就会忘记的心情,才是最值得被记录的。
“画这些漫画的时候,我频繁翻阅过去的照片和日记,做书的时候,又一遍一遍重读画过的故事。一遍又一遍,阅读着过去,阅读着那些细微小事,那些一不小心就会忘记的心情,然后释怀,也更理解了一点现在的自己。”显然,作者希望,我们也可以如同她一样,从过去的自己那里,借一点勇气,更好地拥抱当下的生活。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作者:何安安;编辑:刘亚光;校对:杨利。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中国股票配资网网,网配查,无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