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在这帮后生仔,一边嚷嚷着“掘金”,一边又往庙里钻、上观里磕头,这光景瞧着忒有意思,你说他们信神吧,好像又没那么死心塌地,你说不信吧,赶上过年过节比谁都来劲。
这算不算当下年轻人的精神分裂症候群?
实则,这种“反差萌”,肚子里藏着不少乾坤。
先聊聊这“焚香叩拜”。
这事儿,往大了说,是信仰,是文化薪火相传;往小了说,图个熨帖心怀。
现如今压力山大,焦躁如麻,寻个犄角旮旯吐露一番,或者说,给自己一个心理马杀鸡,倒也无可厚非。
可问题是,眼下这寺庙道观,铜臭味儿是愈发浓烈。
求姻缘要添香油,盼升官要请高香,甚至还有“私人订制祈福”,价码标得清清楚楚,童叟无欺。
这味道可就跑偏了。
原本是寻个精神庇护所,如今倒成了“消费陷阱”,这让那些真心想拜拜的人,心里头不免咯噔一下。
当然,咱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毕竟,寺庙道观也要营生,也要修缮维护,收点布施,也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路数。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帮年轻人真拿这些当回事儿么?怕是未必。
他们更多的是在“薅情绪价值的羊毛”。
您瞧,工作不遂心,拜拜,盼着能时来运转;情路坎坷,拜拜,盼着能撞见真命天子/天女;考期将近,拜拜,盼着能金榜题名。
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许愿机”,把希望寄托在泥塑木雕身上,聊以自慰,缓解焦虑。
这倒也无伤大雅。
毕竟,人总得有个精神图腾,哪怕是聊胜于无。
只不过,可别忘了,神佛并非阿拉丁神灯,自己的努力才是王道。
再掰扯掰扯这“掘金”。
这词儿,现在是真窜红。
年轻人碰头,不问你吃了吗,改问你捞着油水没。
好像不搞钱,就跟不上趟儿,就out了一样。
这种“全民奔钱”的架势,一方面折射出社会竞争的白热化,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年轻人对未来的捉摸不定。
房价高耸入云,物价水涨船高,饭碗又不牢靠,兜里没点家底,心里真发毛。
所以,他们铆足了劲儿工作,想方设法赚钱,想给自己一个定心丸。
但问题是,钱又不是万能灵药。
有了钱,就能药到病除么?
怕是未必。
很多人,为了搞钱,糟践了自己的身子骨,耗尽了自己的光阴,抛弃了自己的爱好,甚至突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到头来,发现自己虽然腰缠万贯,却遗失了更多弥足珍贵的东西。
这种“买椟还珠”的做派,着实耐人寻味。
当我们一古脑儿地将原因归咎于“社会压力如山”、“生活成本高企”时,是否忽略了我们自身的三观问题?
其实,年轻人焚香叩拜和卖力掘金,并不冲突。
这两种行径,都映衬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只不过,路数不同,着眼点不同。
焚香叩拜,是寻求精神按摩,是给自己一个心理buff;卖力掘金,是追求物质后盾,是给自己一个避风港。
这两种需求,都无可厚非,都该被尊重。
但紧要的是,咱们得找到一个黄金分割点,不能过度依赖神佛,也不能一味地钻到钱眼里。
真正的信仰,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对真善美的身体力行;真正的财富,不是账户里的数字,而是心头的丰盈和怡然自得。
单单从“年轻人热衷焚香”这一个切面,就足以窥见当下社会年轻群体普遍存在的焦虑与迷惘。
与惯常认知相悖,他们并非真的对神佛顶礼膜拜,而是在寻觅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所以,下回撞见年轻人烧香拜佛,别忙着嗤之以鼻,也别忙着指责他们市侩气十足。
兴许,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着。
而咱们能做的,是理解他们,力挺他们,并且敲打他们,别忘了,真正的主动权,永远攥在自己手里。
中国股票配资网网,网配查,无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